在分类上,行星可以分成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。岩质行星又称为类地行星,就是像我们的地球这样由岩石表面的行星,气态行星又称为类木行星,是没有岩质表面的行星。在我们太阳系中,我们的地球就是一颗岩质行星,水星、金星和火星也是岩质行星,而木星、土星,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属于气态行星。
不过行星形成理论认为岩质行星大到一定程度,其本身的引力会导致其吸收的氢气等气体非常多,那么大气层最下端部分的气体就会被压成液态,这样这颗行星就从岩质行星变成了气态行星,或者说从类地行星变成了类木行星。
那么这两种行星的质量界限是多大呢?很抱歉!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,因为天文观测发现,这两者的质量界限非常模糊。
本来有天文学家计算发现如果岩质行星的质量为地球的3倍,那么它就会成为气态行星,也就是说如果地球质量增加3倍,那它很可能就已经是气态行星了,然而天文观测中发现的如开普洛-10c等一些类地行星,让科学家们不得不放弃这种认知。

另外如类地行星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,质量为地球的5倍左右,类地行星61 Vir b,质量约为地球的5.4倍,类地行星格利泽581c质量在地球的4.4倍左右,格利泽581d质量在地球的6倍以上,格利泽581e质量在地球的两倍以上,格利泽581g质量在地球的4倍左右,格利泽876d质量的地球的7.5倍左右,最夸张的是开普勒22b,天文学家基本肯定它就是一个岩质行星,其直径是地球的2.4倍,即便它的密度和地球相同,它的质量也可达地球的13.8倍。
如上这些星球的发现,都刷新了科学家们对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界限的认知。
迄今为止,科学家们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数百颗类地星球,这些星球中很多都位于恒星的宜居带中,据推测有相当一部分行星上面都有大气层,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存在,因此它们上面很有可能是有生命形式存在的,所以它们也都是科学家们的重点观测和研究对象。
行星一般指自身不发光,围绕着一颗或几颗恒星的天体,对于“行星”比较具体的定义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2006年提出的,主要包括三点:
1、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;
2、质量必须足够大,能够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(就是近乎于一个球体);
3、必须有能力清除轨道附近区域,在其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。
按照这个标准,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了大行星的资格,降格成为矮行星。
拿我们太阳系来说,几颗大行星根据不同的物理性状可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以木星为代表气态巨行星,又称为类木行星,木星、土星、天王星与海王星都是这类的气态巨行星。另一类行星就是以地球为代表的类地行星,主要成分是以硅酸盐石为主,拥有固态行星表面,地球、金星、火星和水星都属于这类。
地球直径为12756千米,已经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类地行星了,但相对于气态行星还是小了很多,这是因为类地行星都是由固态物质组成,密度较大,随着体积的增加,质量会以指数级别急剧加大,所以宇宙中的类地行星的体积一般来说都不算太大,地球相比较已经发现的类地行星中已经算是“大块头”了。
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类地行星是“开普勒-10c”,这是一颗石质行星,位于距离地球560光年的天龙座(Draco 又译为德拉科),这颗行星直径约为2.9万千米,约是地球直径的2.3倍,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7.4倍,表面重力是地球的3倍。这要比之前发现的一些“超级地球”打上不少,所以又被称为“特级地球”。开普勒-10c这颗行星拥有着超过地球5倍以上的表面积,如果环境像地球这样“友好”,那么生活在哪里确实不错,生存空间那是相当的开阔。
开普勒-10c的公转周期只有45天,也就是说那里的一年只相当于地球的一个半月,意味着其距离主星开普勒-10要比地球距离太阳近的多,其表面温度很可能在200℃以上,所以,那里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一颗宜居的星球。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闪电鸟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dandanxi6@qq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